文字大小
A- 18 A+
文字间距
A- 0 A+
滚屏(秒)
键盘快捷键

F11全屏阅读 / 退出全屏阅读

左右键盘 (上一页、下一页)

上下移动(上下移动)

目录
书籍信息
民奴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章 传道(一)

第一章 传道(一)

卢龙雄塞倚天开,十载三逢敌骑来。

碛里角声摇日月,回中烽色动楼台。

陵园白露年年满,城郭青磷夜夜哀。

共道安危任樽俎,即今谁是出群才。

渤海岸边的辽西走廊长约四百里,宽仅四、五十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低丘突出平原上成为孤峰或延伸入海形成半岛和岛屿。走廊背山面海,形势险要,是便捷的天然交通要道,自古便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这一年是万历十五年,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但张居正留下来的改革财富却荫盖到了这偏远的蛮荒之地,一石米也不过半两银子,或值四文“万历通宝”金背钱。

天下承平日久,尤其是位于辽西走廊东南出口处的梁房口关一带。

梁房口关与卢龙塞隔海相望,扼辽河的入海口,故三国时称为辽口,东晋时叫历林口。明废州县改设卫所,小小的一个梁房口关便被分成了两半,南部属盖州卫,北部隶海州卫。

话说梁房口关城北边有个叫盘山的小土堆,其上的弥勒寺,据说是南北朝时所建,千余年来,香火不衰。不管是杀人越货的女直蛮子,还是满身酒气的蒙古牧人,都对这座寺庙崇信有加,更别说居住在四周温文识礼的汉人了。

今年正巧碰上弥勒佛的开光大典,大典将从正月初一开始举行。可是还没过冬月,虔诚的善信们带着家人已自辽河各地而来。庙里的九个大佛塔,混身银装素裹,每层都嵌满佛灯,从腊月初一起就昼夜通明,配上满山遍野的盈尺大雪,真是殿宇金碧,法相*。究其根源,在于他是未来佛,人们对充满着变数的未来总是极其敬畏的。

临到开光大典这天,雪霁天开,上苍如此配合,自然更是人山人海。

一大清早,山岗、松林、滩涂、码头,都挤满了人,踏着积雪,有的是善信,有的则是专程来看热闹的。

在这些人中,有一个浓眉大眼、身材魁梧、面膛红润的少年,和他同来的是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俊俏小孩。这少年十七、八岁年纪,身着略为陈旧的儒冠儒服,虽是生员打扮,但举手投足间倒流露出几分豪爽洒脱,不同于寻常读书人的气质。

他面色平静,只是随着人流随意前行,但他身前的两个十来岁小孩却性格各异,一个左顾右盼,好像兴趣很高;一个则面容沉郁,不时用眼瞪着旁边的小孩,好似一个小道学先生般,有很大的心事。

“那便是最近发了疯癫症的二秀才。”

人群中一个肥胖的妇人好似发现什么稀奇事般,拉着身边的一个瘦妇人,指着那儒冠少年,用并不太低的声音耳语道。

“可是张老先生家的二癫子?天可见怜,他大哥上月被杀千刀的李把总砍伤后踢下大海,尸骨无存,这个把月来,可苦了他家中那柔弱的老娘,拉扯着几个大大小小的孩子。”

说到拉扯孩子,瘦大婶似乎心有所感,满脸悲愤,但眼神却透着笑意,声音更是大的出奇,立即引来了身边一群长舌妇们的关注,开始七嘴八舌地卖弄起自己所知的独家消息来。

那少年站得并不远,闻得此言,只是淡淡一笑,伸出双手拉紧了两个小孩,沿着早已扫净积雪的寺前大道,径直往庙里走去。

“二哥,你怎不让我去抽那长舌妇两记耳光?”

那个面色沉郁的小孩盯着远处的妇人们,捏紧了自己的小拳头,望着少年。

“五哥,如果狗咬了你一口,莫非你还回咬一口不成?”

那个满脸笑容的小孩咬着手指,嘻嘻笑道。

那少年并没有答话,只是摇了摇头,拉着两个弟弟走进了大殿。

殿内也是一片辉煌,但与殿外那白得晃眼的雪地却全然不同。知客不断地领着善信们有秩序地跪拜和捐献,大殿一侧有几个仙风飘飘的得道高僧,各自据着一张方桌,向善信们讲述自己领悟的真言,顺便满面仙气地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些不痛不痒的安慰话语。

那满面笑容的小孩突然停在一个高僧面前,仔细端详他片刻,回头笑道:“二哥,这老僧讲经还不如你,何不在此摆个摊位,也好赚点善信们的银子,帮补家用。”

本来镇定的少年闻得此言,立即满面尴尬,歉然地望着周围怒目而视的善信和比丘们,抱了个团圈:“小子是张家庄的张镛,方才说话的是我六弟错儿,他刚满十岁,年幼无知,还望各位父老兄弟原谅则个。”

“可是张圭张善人的公子?”

一个面容清瘦的老和尚排众而出,掂着胡须,满面笑容地问道。

他满面正气,眼神柔和,走动间若行云流水,四周善信们见得此人,立刻低头便拜,原来这老和尚便是弥勒寺的主持春山大师,据说是得过先皇亲封的大德禅师。

这自称张镛的少年听得清楚,忙回道:“有劳大师过问,正是先父。”

“三位张公子何故来此?”

春山大师眼神里都是柔和的善意,言谈举止无不深具汉唐风范,旁观众人看得更生崇敬之意。

“明日便是我长兄满七之期,小子携两位幼弟前来贵寺,正是想恳求大师为我兄长做个祈福法会,以期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春山大师叹道:“令兄之事,我也有所耳闻,逝者为大,不管事由。”

张镛双手一扯两个小孩,跪倒在地,泣道:“大师此番援手之恩,我张家永铭于心。”

春山大师摇了摇手,笑道:“老衲行将就木,那李家自然不屑理会于我,倒也不算什么大恩,市井间关于公子的谣传,也不用放于心上。”

张镛抹了抹眼泪,淡然道:“小子那日见兄长惨死眼前,晕倒于江边,悲伤过度,醒来后才胡言乱语了多日,如今早已顿悟,劳烦大师了。”

春山大师叹道:“生死祸福,本就无从痕迹可寻,一切皆在天定,所以行走世间,必须要怀着一颗仁慈的心,才可合天理,存人道。”

大殿里的众人早就安静下来,皆伏地听大师传道。

突然殿外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传来,一个紫衣少女带着三个青衣丫环,踏着皑皑白雪,缓缓走进大殿。那少女秀美中透着一股英气,光采照人,有如殿外的绽雪梅花,两颊融融,双目清澈。

她方才现身,便嘻嘻道:“老和尚说话文皱皱的,酸死人了,前日听一手下败将给本姑娘讲过一个笑话,说人和妖精虽然是有分别的,但再坏的妖精呢,只要怀有一颗人心,就不再是妖了,而是人妖。”

春山大师定眼看她,大约十六、七岁,身材高挑,手持虎头长鞭,腰插长剑,长发垂肩,一身淡紫色的棉袄,雪白的貂毛披风,婷婷玉立。



好一个出众的人才,大师心里暗叹了一声,却如此出言不逊,看她打扮,必定是个将门之后。

那少女见大师并不睬她,殿内众人也不知道“人妖”的典故,竟无一人以大笑配合,反而怒目瞪视着自己,顿觉无趣之极,伸了伸手中鞭子,对张镛怒道:“二癫子,居然还敢出来,看来你的皮肉又发痒了不是。”

“你这泼妇,杀了我大哥不说,如今又当众**我二哥,小爷今天跟你拼了。”  那个面色沉郁的小孩早就在一旁生了半天闷气,使劲挣脱兄长的拉扯,一头撞向那个少女。

那紫衣少女手挥长鞭一圈,已裹住那小孩的脚腕,回手一拉,登时把他扯到地上,正待踏上一脚,踩他个屎尿并济。

张镛慌忙膝跪前行,死死抱住那少女的小腿,高声叫道:“神仙姐姐,脚下留情,我家锡儿不懂事,你就看在这是佛门清净之地的份上,饶他一命吧。”

那紫衣少女正欲挥腿踢开,突然转了转眼珠,嘻嘻笑道:“神仙姐姐?嗯,听上去还不错,那你家兄弟的狗头就暂且寄放在他颈上,二癫子,待会再讲几个小故事听听,不然本姑娘一不高兴,便带人杀了你全家。”

见这少女视人命如草芥,春山大师也吃了一惊,沉声道:“檀越须知,上天有好生之德,所种之因,待得时日,必将结出应得之果。”

“我呸,杀一人为罪,杀百人为贼,杀万人为雄,杀十万人为王为霸。”那紫衣少女眼如秋水,冷笑道,“我李家在关外不知杀了几十万人,阎王见了也得绕着走,哪用得着你这个老和尚来罗嗦。”

“神仙姐姐学究天人,所讲句句皆为真言,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也不过如此而已,大师所言不过是帮神仙姐姐你引出这番真言罢了,好让殿内的我等凡夫俗子开开眼。”

那张镛一边从皮鞭下抱起幼弟离那少女远远的,一边面不改色地拍起了她的马屁,旁观众人面带不耻之色,但那少女却处之泰然,好似听熟了一般。

“一人一行,百人百色。”  春山大师愕然半响,方才摇头叹道,“两位檀越,这大殿里人来人往,如此大逆不道之言,以后还是少说为妙。”

“在辽东,我李大小姐便是道,谁敢多话我就杀他全家,谁敢告密我就连他邻居家也一起杀了。”那紫衣少女淡淡笑道,拍了拍手,殿外涌进二十几个强悍的铁甲士兵,一看便是久经沙场的冷血之士,手执砍刀,把殿内众人团团围住。

“神仙姐姐,我们今天什么都没听见,小人愿以全家性命担保,决不会有任何言语差漏于外。”

还没等士兵们站定,殿内一个商人模样的中年男子立即跪在少女面前,高声叫道。

没多时,殿内善信们就黑压压地跪了一片。比丘们自然也不甘落后,不管弥勒佛祖就在自己身边,纷纷跪在地上,一手握紧方才善信们给来的银子,一手高举发誓。(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