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A- 18 A+
文字间距
A- 0 A+
滚屏(秒)
键盘快捷键

F11全屏阅读 / 退出全屏阅读

左右键盘 (上一页、下一页)

上下移动(上下移动)

目录
书籍信息
大明1805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六十二章 “战列舰”

第六十二章 “战列舰”

朱靖垣的脑子里面,有上辈子的近代海军舰艇发展脉络,以及大量的后人总结的经验教训。

站在这些理论基础之上,要怎么规划大明帝国未来三十年的海军舰艇体系呢?

单纯考虑建设和使用总成本,可以批量建造足够多的战列巡洋舰,作为当前时代的主力。

等到航母战术成熟之后,再用新技术对这些老战巡做全面的升级改造,装满防空炮去给航母当防空护卫平台。

直到制导武器完全成熟,大型火炮主力舰完全淘汰。

整个过程中可以不再建设其他的新型无畏式战列舰。

在原有的历史上,无畏式战列舰和战列舰巡洋舰从诞生到淘汰,生命周期总共也就五十年出头。

在这个世界上,有了自己的引导和加速,这个周期会再次缩短,可能只有三十到四十年。

一艘主力舰的寿命差不多就是这么多年。

单纯的从建设和使用成本考虑,的确是可以制定这样的计划。

但是,如果考虑维护制海权,维护更重要的世界海洋霸权,保持战略威慑力的需求,就不能这么干了。

当前的世界的局势,非常的接近自己上辈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情况。

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全面铺开,武器装备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

以目前泰西人的工业技术水平,估计十几年后就能造出四五万吨的无畏式战列舰了。

二十多年之后的话,如果英国去学朱靖垣上辈子世界线的日本,搞出六七万吨战舰都不是不可能。

到了那个时候,如果大明还是只有类似声望的战列巡洋舰,显然是无法遏止他们使用战列舰决战的冲动的。

所以在航母形成战斗力之前,大明不能只有类似声望的战巡当主力,也得有类似衣阿华乃至大和的新锐战列舰。

再考虑大明的国际地位,就算是航母已经初步形成了战斗力,也仍然不能直接放弃超级战列舰。

巡洋舰出身的航空母舰,还需要在实战中证明自己,要将多艘战列舰送进海底养珊瑚。

让所有的海军国家都确切的明白,航母对战列舰拥有绝对优势,航母可以成为海战的绝对主力,直至切实形成战略威慑力。

在此之前,大明仍然需要继续保有多艘超级战列舰。

如果没有类似二战的战争发生,航母无法迅速的证明自己的话,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

在这种情况下,超级主力舰就像新世纪的超级核动力航母一样,是支撑帝国战略威慑能力的重要支点。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他们的意义,不存在不能打仗就浪费的情况。

除非像上辈子的日本那样,把大和保密保到淘汰才拿出来……

大明现在的国际地位,与二战前的本子截然不同,更加近似于新世纪的美国。

所以大明的超级战舰,会公开的宣传和展示。

就像朱靖垣之前跟老皇帝说的那样,她们会是帝国和海军的荣耀与象征。

这样考虑过之后,要怎么规划未来的战舰设计?

先造一批类似声望的战巡,过十几年再造一批超级战列舰?

还是和上辈子的历史脉络上一样,战巡和传统战舰一起造?

等待相关技术成熟之后,合并两个线路的技术,形成完全体的“新锐高速战列舰”?

但是,既然作为穿越者,已经知道高速战列舰是无畏舰的完全体,自己还知道他们新锐的地方具体是什么。

自己能不能跳过战巡和传统战列舰,现在直接去设计建造高速战列舰呢?

一步到位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搞个半成品出来应该问题不大。

末代的新锐高速战列舰上,很多设计与技术水平关系不算太大,很多都是新想法和思路,以及经验教训积累形成的。

例如重点防护设计、水平装甲与核心装甲盒、倾斜式主装甲、多层凸出防雷结构、水中弹的应用与防御、装甲剥被帽设计、风帽被帽穿甲弹等等。

这些技术大部分能够很快复现出来,可以与小水管燃油锅炉和蒸汽轮机技术一起,直接应用在激进版的无畏舰设计上。

至于完善的损害管制方桉、完善的防空武器和指挥系统、更好的观测和射击指挥系统、雷达和弹道计算机等等。

这些现在都还不够成熟,或者是还没有成型的技术,可以提前在舰体设计上留出空间余量。

然后主动推动相应技术的发展,等到其基本成熟之后,通过升级改造装上去。

到时候这个半成品的高速战列舰就可以变成完全体了。

在这样的框架下,高速战列舰成为完全体之后,战斗力肯定是不用担心的。

关键是半成品时期的战斗力……

似乎也不用太过担心。

这种设计的战舰,防御力肯定超过传统战巡,抗沉性应该也不弱于传统慢速战列舰,也就是军迷们戏称的铁王八。

但既然是高速战列舰,那最关键的还是航速了。

如果航速上不去,那她就是一艘防御设计更新潮的铁王八。

如果需要过度拉长动力舱,削弱防御或者火力才能达到不太低的速度,那它就是设计更加优秀的战巡而已。

当然,即便只能做到这种程度,她们也比传统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好用。

至于具体能做到什么水平,还需要在正式设计的时候,跟动力系统相关厂商确认细节。

与此同时,这些战舰也不会明确分成一批或者两批来设计建造。

因为战舰的设计建造过程中,既不能对帝国财政造成过大压力,也要让造舰厂商始终有订单,维持大型战舰的生产建造技术。

所以要持续均匀的不断建造,同时也不断的深入优化设计。

再将成熟设计逐步分化,形成两到三个不同尺寸和用途的最佳设计方桉。

小型战列舰带领屏卫巡洋舰舰队活动,大中型战列舰作为决战舰队主体大量建造,大型战列舰作为战略威慑力少量存在。

虽然说,由于中型舰成本陷阱的存在,小型主力舰对于大国而言并不划算。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org  】

但是朱靖垣认为的小型战列舰,最少也是三万吨以上,类似法国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的规模,在当前阶段是绝对主力。

毕竟现在就算是包括大明自己在内,世界最大的主力舰吨位也不到两万吨。

等三万吨战舰变成“小型”战列舰的时候,大明应该不会再去新建类似规模的主力舰了。

这些早期建造的战列舰,和历史上的战巡一样,到了近似二战的时代再次升级改造,当作“小型”主力舰来用就是了。

总体而言,朱靖垣现在也只需要完成“小型”战列舰的设计,中大型战列舰随着技术发展逐步升级出来。

至于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的设计,也可以采用同样的逻辑,直奔二战时代的最优设计而去。

现在做不出完全体可以先做半成品,即便是半成品也比保守的初版要好用的多。

这种模式下,单舰的召集设计和建造成本,看上去肯定会比较的高昂。

毕竟主力舰吨位直接飙升了70%,又要同时启用大量的新技术。

不过和谈之后会有一段较长期的和平与发展时间,新战舰并不需要立刻马上爆产能和数量。

自己会主动催化相关技术加速成熟,保持持续建造不断降低单舰实际成本,最终能使其落入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正在加载...